細胞工程|| 免疫細胞儲存,生命健康的保障

進入維度之門,打開心靈密碼,享受智慧人生

2004年,均瑤集團創(chuàng)始人王均瑤因勞累過度,患腸癌去世,年僅38歲。


2011年底,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患胰腺腫瘤去世,享年56歲。


2015年1月16日,年僅33歲著名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fā)去世。


2015年11月,44歲的央視前女主播方靜由胃癌轉到肝癌,因醫(yī)治無效在臺灣去世。

2020年1月16日上午,趙忠祥因罹患鱗狀細胞癌不治離世。

……

他們有共同的名字——癌癥患者

現(xiàn)實生活中,事業(yè)成功的社會精英群體往往與壓力、競爭、勞累、焦慮相伴。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下,人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失衡,各種疾病乘虛而入,導致一些重大疾病的發(fā)生,特別是癌癥的突發(fā)。因此科學的維持免疫系統(tǒng)的平衡對于保護人體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要想維持健全平衡的免疫系統(tǒng),除了調整工作及生活狀態(tài)、加強鍛煉外,積極的進行免疫系統(tǒng)細胞強化干預已成為當今不少成功人士的首選。

免疫系統(tǒng)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識別和清除外來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使人體免于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

免疫監(jiān)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發(fā)生突變的腫瘤細胞、衰老細胞、死亡細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防止腫瘤的發(fā)生。

自身穩(wěn)定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jié)使免疫系統(tǒng)內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

最好的保健品,是你自己健康的免疫細胞。讓你的免疫細胞恢復滿滿活力,你自然就有了精氣神兒,不容易生病。

而今,科技為想要留住健康,提供了新方法——儲存自己年輕、健康的免疫細胞。

什么是免疫細胞?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免疫細胞,如果在年輕健康時,將優(yōu)質的免疫細胞提前儲存在-196℃的深低溫液氮罐中,就可以讓免疫細胞停止老化,永久保持在最年輕、最有活力的狀態(tài)。將來一旦身體需要,就可利用提前儲備的種子細胞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質的細胞,用于提高機體免疫力。改進身體狀況、抵抗癌癥,甚至挽救生命!

免疫細胞儲存,為什么要趁早?

在人生的整個旅途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免疫力、免疫細胞都會不斷的衰退。

年老以后,機體將不再能像從前那樣“抵抗感染”,免疫力的弱化也讓我們的健康每況愈下。

20歲,免疫細胞數(shù)量和活性達到高峰;

40歲,免疫細胞活性和數(shù)量衰減加速,只剩20歲的一半;

70歲,免疫細胞活性和數(shù)量只有20歲時的1/10。免疫細胞的數(shù)量和質量每天都在不斷下降!

免疫細胞的作用

防癌、抗衰、改善亞健康


細胞加油站

補充優(yōu)質“免疫細胞”,猶如汽車加油,確保您的健康充滿活力


士兵訓練營

幫您的身體重新配備一支精良、勇猛的細胞軍團,清除衰老細胞,消滅病變、癌變細胞。


時間穿梭機

“喚醒”體內休眠細胞,瞬間注入新生能量,讓身體“返老還童”。


細胞銀行

儲存免疫細胞,對抗生命危機,為您的身體無限“保值”、“增值”。

免疫細胞應用案例

案例一

免疫細胞療法其被公認為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法,也被認為是唯一有望徹底根治癌癥的手段。

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日前公開宣布黑色素腫瘤細胞已擴散到肝臟和大腦,他表現(xiàn)得頗為放松,甚至偶爾還會開個玩笑;這位90多歲的老人得到了痊愈。他將從目前多個幫助免疫系統(tǒng)摧毀癌細胞的最尖端療法中受益,經過6個月的免疫細胞的治療,他的癌細胞已經無法檢測到,于是卡特宣布了這個好消息;事實也證明,卡特接受免疫細胞療法后身體很正常,幾乎沒有副作用。

案例二

“細胞免疫治療之父”關根暉彬教授曾經利用自己-196℃保存了多年的免疫細胞進行重新使用,抗衰療效十分顯著,這是世界上最早證實免疫細胞可以長期保存并且用于抗衰保健的臨床案例,78歲的關根暉彬教授身體依然康健,且仍然活躍在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究領域,思維敏捷,一點也不輸給年輕后輩。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

今天的細胞永遠比明天年輕。所以,提早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將有效抵抗疾病的發(fā)生,未來,拯救你生命的也許就是你儲存的免疫細胞!

如何知道自己的免疫力處于何種狀態(tài)?

健康陜西行


區(qū)域獨家多維度綜合免疫力檢測

全方位自身免疫細胞功能檢測”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檢測技術之一,他綜合運用先進的流式細胞分析儀及基因測序技術對機體免疫細胞功能及免疫活性分子的32個指標加以量化,并從基因分子層面分析機體對病原識別、免疫激活和免疫調節(jié)的能力,全方位、多維度、動態(tài)評估機體對抗病菌感染、抗腫瘤的能力,以及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 ? ? ? ? ? ? ? ? ? ? ? ? ?基因評估結果示例圖:

免疫免疫力功能檢測適用人群?

① 30歲以上關注健康的男性、女性;

② 每年進行年度健康體檢的人群;

③ 工作壓力較大、工作強度較高者;

④ 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長期熬夜者;

⑤ 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腫瘤家族史者;

⑥ 已經處于亞健康的人群,如疲乏、無力、頭暈等;

⑦ 容易病毒感染、容易生病的人群。

提高免疫力都有哪些措施?

健康活力的免疫細胞,才是我們極為珍貴的生命寶藏。任何藥物也無法取代人體內與生俱來的、兼具防御和修復雙重功能的免疫系統(tǒng)。? ??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我們的免疫力,了解我們自身免疫力的狀況,針對性的進行自身的健康管理,進而保障身體健康無憂。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lián)系編輯刪除。

【維度之門】微店已經開啟,歡迎點擊:


關注微信公眾號:am913114

請關注微信服務號:mm913114

免疫細胞儲存,生命健康的保障


我們離癌癥有多遠?

國家癌癥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一個人從40歲開始,患癌概率顯著上升,活到74歲,累積患癌率21%,活到85歲,累積患癌率36%。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因其他原因死亡,那么到頭來有三分之一的可能就是:癌癥。



中國是癌癥高發(fā)國家之一,2015年中國新發(fā)癌癥392萬例,死亡285萬例

2020年5月“相互寶”的“老年防癌計劃”月需資助的人數(shù)達到1531人,說明我國癌癥發(fā)病情況不容樂觀(50-59歲參保人數(shù)427萬,發(fā)病率3.5?)。

且我國所有癌癥的平均五年生存率僅為30%,相比美國、日本仍有一定差距。


那么,我們面對癌癥就束手無策了嗎?有沒有能夠避免癌癥的辦法呢?

我們還是需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

不 良 的 生 活 習 慣 易? “ 提 早 ” 患 癌


“要注意多休息少熬夜呀?!?/span>
“要注意飲食營養(yǎng)均衡呀?!?/span>
“要注意改善不良習慣呀?!?/span>

對于很多人來講,以上這些“警世恒言”似乎已經倒背如流,不良習慣所帶來的危害也都眾所周知,但由于工作壓力,交際應酬等各方面迫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改不了。

就像那句話說的,「道理我都知道,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近年來,我們發(fā)現(xiàn)癌癥越來越“年輕化”,可能就是因為年輕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

醫(yī)學刊物《CA》曾刊發(fā)過一篇可控性因素(后天不良習慣等)與癌癥發(fā)生和死亡的相關性文章,指出了日常生活中被大家忽視的不良習慣對癌癥造成的致命影響。


文中指出,30歲以上所有腫瘤的發(fā)生中,75%的病例由可控性因素引起,主要包括:皮膚黑色素瘤(95.1%),肛門癌(88.2%),肺癌(85.8%),喉癌(83.2%),口腔/咽/鼻腔/副鼻竇癌(77.9%)。

而在中國最常見的腫瘤中,食管癌(73.2%),肝癌(71.2%),胃癌(56.1%),結直腸癌(54.6%),乳腺癌(28.7%)。

不良的生活習慣增加了細胞突變的幾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免疫系統(tǒng)有著抑制和破壞作用,這簡直就是誘發(fā)癌癥的直接“導火索”。

所以,道理要聽,實際行動要做,畢竟身體是自己的。這樣,癌癥才不會輕易找上門。

人 體 內 的 “ 免 疫 ” 大 戰(zhàn)


人體是非常精密且復雜的機體,并不是說每天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就一定不會患癌。但是也不用慌張,因為我們還有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

一個正常人,每天會因各種原因產生6000個左右的癌細胞,而人體的免疫細胞則負責消滅癌細胞。

國際著名期刊《Nature》制作了一部精美視頻,以黑色素瘤為例,從腫瘤免疫角度為大家講述人體內免疫細胞是如何一步步消滅腫瘤細胞。


視頻

免疫細胞殺傷腫瘤

免疫系統(tǒng)中的細胞其實一直都在監(jiān)控著我們身體中的組織,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會向這些受到損傷的癌細胞釋放和應激反應相關的分子。

樹突狀細胞,簡稱DC細胞能夠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這些細胞毒性T細胞能夠用他們的T細胞受體和其他輔助受體呈遞和腫瘤相關的抗原。

一旦被激活,NK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便會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這些分子能夠在腫瘤細胞的表面穿孔,進而使得它們發(fā)生細胞凋亡。


腫瘤為何如此難被絞殺

如果腫瘤細胞的基因發(fā)生了改變,便有可能使得它們存活下來,這也意味著腫瘤細胞常常都是異質性的。

比如說,腫瘤細胞通過基因的改變也許就可以不再表達那些被NK細胞識別的分子,當免疫系統(tǒng)繼續(xù)遇到這些變種的腫瘤細胞時,它便能發(fā)現(xiàn)它無法感知的細胞變得越來越多,這就是免疫編輯的概念。

同時,這也導致了不能被免疫系統(tǒng)識別的腫瘤出現(xiàn)。

除此之外,腫瘤細胞還能吸引那些具有抑制其他免疫細胞功能的免疫細胞,以此來促進腫瘤的生長,這些免疫抑制的細胞包括了調節(jié)T細胞及其他特定類型的骨髓細胞。



所以說腫瘤微環(huán)境就像是一場來自相互對應的免疫反應的戰(zhàn)役,免疫系統(tǒng)實際上是一方面攻擊著腫瘤細胞,一方面卻又幫助著它生長。

存 儲? 免 疫 細 胞 是 “ 明 路 ”

免疫細胞是人體的健康衛(wèi)士,為了保證我們的生命健康,每時每刻都在與數(shù)以億計的細菌、病毒等戰(zhàn)斗。

經過對健康人、實體瘤患者以及血液瘤患者的T細胞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免疫T細胞不僅大幅衰老,且多樣性逐漸減少。40歲后,更是加劇了衰老和多樣性減少的速度。

也就是說,人體內的免疫細胞雖然與生俱來,但是它一生發(fā)揮的功能就猶如拋物線一樣,40歲以后功能開始大幅減弱,使機體漸漸失去抵抗癌癥的能力。
但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我們也有了逆轉“未來”的可能。

沒錯,那就是凍存免疫細胞!

在自身狀態(tài)最佳時采集優(yōu)質健康的免疫細胞,使用先進的凍存技術將其存儲起來,長期保存其生物活性。一旦機體免疫系統(tǒng)需要,立即復蘇細胞,通過相關生長因子進行體外激活和擴增后回輸體內。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幫助機體調理免疫系統(tǒng),起到預防腫瘤增強免疫力同時抗擊癌癥。

面對難纏的癌癥,除了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的體檢,最前沿且安全的“明路”就是存儲一份健康強壯的免疫細胞。

年輕時存儲,年老時使用;健康時存儲,患病時使用。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分享,文章、圖片均來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本篇作者(或平臺客服),我們會及時處理。

我們?yōu)槭裁磿z忘?原來跟大腦里的一種免疫細胞有關(上) – 知乎

記憶印記(Engram)

記憶印記,是記憶形成時在大腦里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通常被認為存貯在一群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里。這群神經元被稱為印記神經元。

當我們回想起某一記憶時,屬于該記憶的印記神經元會被激活。如果印記神經元群無法被激活,記憶提取就會失敗。

科學家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小鼠海馬里標記了跟某一特定記憶相關的印記神經元(紅色)

對于強記憶,印記神經元群之間的突觸連接非常強,只需激活其中少數(shù)神經元,就會引發(fā)整個印記神經元群體的放電,記憶很容易被提起。而對于弱記憶,或者遺忘的記憶,印記神經元群之間的突觸連接則很弱,不容易被同時激活,記憶也就殘缺不全,模糊不清,很難被再次喚醒。

因此,印記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強度就決定了記憶是否被遺忘。順其自然的情況下,印記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會變弱、消失。

例如,在成年小鼠的海馬體齒狀回里,新的神經元依然源源不斷地在生成。這些新生成的神經元會整合到海馬原本的神經網(wǎng)絡里,競爭性地替換海馬神經元上原來的突觸連接。而被替換的突觸連接里存儲著的舊記憶,在這一過程中,也被遺忘掉了。

海馬體里的齒狀回(dentate gyrus, DG)

在廣袤的大腦皮層,并沒有源源不斷的新生神經元來重構舊神經網(wǎng)絡,那里只有成熟的神經元。但即便如此,生命體不間斷的學習,以及新鮮經驗的獲取,也會不知疲倦地重構成熟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遺忘也會發(fā)生于其中。

而小膠質細胞在突觸連接的重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小膠質細胞(microglia)

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重要細胞類型,和神經元的比例大約為1:1。膠質細胞雖然不會發(fā)放動作電位,但卻承擔著極其關鍵的任務。例如,給神經元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使神經元之間絕緣、清理死亡神經元,消滅病原體等等。

小膠質細胞是一種重要的膠質細胞類型,占大腦細胞總數(shù)的20%~30%。

小膠質細胞

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免疫防御。通常,病菌和異物被阻擋在血腦屏障之外,很少能進入腦組織。個別情況下,少數(shù)病菌或異物會進入大腦,這時小膠質細胞會快速響應,識別、吞噬病原菌,并降低腦組織的炎癥反應。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免疫細胞

除此之外,小膠質細胞在修剪突觸連接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例如,在大腦發(fā)育時,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是海量的,極度冗余。出生后,大量的無用突觸連接要被修剪掉,只留下那些頻繁使用的。小膠質細胞在這一突觸消除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樣,在成熟的大腦中,之前的研究也表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強度的動態(tài)調整中起著關鍵作用。

2020年2月7日,《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參與遺忘過程中突觸連接的刪除。

殺死小膠質細胞,可延緩遺忘進程

科學家用恐懼記憶來研究小膠質細胞在遺忘中的作用。

每天,小鼠都會被放到一個特殊的籠子里,在那里,小鼠的腳會被電擊。三個星期后,小鼠會對籠子產生深深的恐懼。每當進入籠子,小鼠都會嚇得動彈不得(freezing)。這時,情景依賴的恐懼記憶已經在小鼠的海馬里形成。

在電籠里,小鼠的恐懼記憶形成

之后的時間,小鼠不再進入電籠。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鼠對電籠的恐懼記憶會被慢慢遺忘。第五天的時候,如果小鼠進入籠子,有70%左右的時間處于Freeze。而第35天的時候,小鼠只有20%的時間在freeze。

下一步,科學家要除掉小膠質細胞以研究其功能。為了殺死小膠質細胞,科學家構建了一種名為CD11b-DTR的轉基因老鼠。這種小鼠的小膠質細胞表達人源的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受體。

白喉毒素是白喉桿菌分泌的毒素蛋白,是小兒白喉的罪魁禍首。

白喉毒素結構

白喉毒素能跟人體細胞膜上相應的受體緊密結合,受體名為HB-EGF(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Growth Factor,結合肝素的表皮生長因子樣的生長因子)。

HB-EGF是人體內源性的膜蛋白,在傷口愈合以及心臟發(fā)育中發(fā)揮作用。同時,HB-EGF也可以結合白喉毒素。白喉毒素與之結合之后,才能通過胞吞的方式進入細胞內,進而抑制細胞蛋白合成,最終殺死細胞。

白喉毒素和HB-EGF結合,通過胞吞進入細胞內,然后抑制蛋白合成,殺死細胞

白喉毒素發(fā)揮作用依賴于細胞膜上受體HB-EGF的親和力,由于不同物種的HB-EGF結構有差異,跟白喉毒素的親和力也因此有差異。故,白喉毒素的毒性是有物種差異的。

小鼠細胞膜上的受體(HB-EGF)對白喉毒素沒什么親和力,所以,白喉毒素對小鼠來說沒什么毒性。

但如果通過轉基因技術將人類的白喉毒素受體表達到小鼠小膠質細胞里,那么,當小膠質細胞暴露于白喉毒素時,就會被殺死。

左圖:正常小鼠的海馬,綠色為小膠質細胞。右圖:白喉毒素可以殺死小鼠腦內的小膠質細胞

在小鼠恐懼記憶形成后的每一天,科學家都將白喉毒素注射到CD11b-DTR轉基因老鼠體內,以殺死小膠質細胞。

恐懼記憶星形成后的每一天都注射白喉毒素(DT),殺死小膠質細胞

結果發(fā)現(xiàn),缺乏小膠質細胞的小鼠,在35天后,小鼠在電籠里freeze的時間顯著高于正常小鼠。也就是說,殺死小膠質細胞,小鼠關于恐懼的記憶更清晰,遺忘被一定程度地阻止了。反過來說,小膠質細胞能夠促進遺忘。

35天后,相較于對照老鼠(saline),小膠質細胞被殺死的老鼠(DT),再次進入電籠后,恐懼的時間更長。

總結

在行為上,小膠質細胞的缺失使小鼠的恐懼記憶歷久彌新。

那么,在神經網(wǎng)絡水平,小膠質細胞的缺失,是否也能使印記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程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呢?反過來說,小膠質細胞是否能使恐懼印記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變弱呢?答案是肯定的。

再有,小膠質細胞作為腦內的免疫細胞,它們是怎么讓印記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變弱的呢?我們下篇文章繼續(xù)探索。

http://weixin.qq.com/r/2EQOFl3EJQBarRl19xHK (二維碼自動識別)

(生物流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用戶評論

免疫細胞儲存—守護健康,備份生命!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近日,央視新聞主持人白巖松連線呼吸與危重醫(y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針對武漢疫情,王辰的解答信息量很大,他對疫情的總趨勢持樂觀態(tài)度,但有一個問題卻不得不引起了人們的擔憂。


那就是,新冠病毒可能會與人類長期共存,我們要時刻做好長期共存的準備!


△ 王辰對新冠病毒與人共存的解答


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這種病毒性肺炎會導致的這么嚴重的多后果?


其實這其中有兩個比較關鍵的原因:

?首先,沒有特效藥?。截至目前為止,依然未出現(xiàn)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因此,在眾多專家采訪中,關于治愈案例,也說到,基本都是依靠自身免疫力挺過來的。

?其次,人體的自我防御能力降低了?。國家衛(wèi)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表示,武漢確診死亡病例平均年齡68歲,武漢重癥病例以老年人為主,且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歸根結底,就是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上,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最好的醫(yī)生!


01

免疫力的作用

人的免疫力有多重要,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對免疫力有了新的認識。


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三大功能:防御功能,自穩(wěn)功能,監(jiān)視功能



人體的自我防御機制非常重要,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嚴謹有序的國度,自有一套嚴密的免疫系統(tǒng),時刻抵御外界病毒的侵害,保障人體的健康。

在此次疫情中,很多感染新型肺炎的患者大部分屬于免疫力低下人群,人體對抗病毒的能力下降,病毒一旦入侵人體,免疫系統(tǒng)對抗病毒的能力減弱,病毒就會逐漸破壞人體的免疫防御機制,致使免疫系統(tǒng)失調,從而造成感染。


一個健康的成人大概擁有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而免疫細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像一位“警察”,守護著我們的身體,擔負著抵抗、消滅入侵病菌,清除自身衰老、病變細胞的重任。

02

免疫力與年齡有關

免疫細胞的數(shù)量和功能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期,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超過40歲免疫力是20歲的二分之一,到了70歲左右都不及年輕時的十分之一,到80歲幾乎沒有免疫力。

自然衰老是無可避免的生命現(xiàn)象,也是免疫力下降的主因之一,癌癥、傳染病及慢性疾病大多伴隨著老化而來。

03

如何提升免疫力?

因為免疫系統(tǒng)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因而維持免疫平衡是相當重要的。為了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免疫力。除了重視日常的鍛煉和營養(yǎng)補充外,還可以進行免疫細胞儲存。

免疫細胞存儲,是從人體內抽取血液,然后將血液中的免疫細胞分離出來,并貯存在-196℃的深低溫環(huán)境中。免疫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趁現(xiàn)在存下自己最健康的免疫細胞,當身體出現(xiàn)亞健康狀態(tài)或發(fā)生嚴重疾病時,便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
儲存后可利用自身年輕、健康的免疫細胞進行保健,定期給免疫系統(tǒng)充能,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和干預癌癥,還有抵抗病毒、延緩衰老的功效。如果將來一旦遭遇重大疾病的侵襲,可以進行細胞免疫治療,相當于備份了二次生命。除此之外,免疫細胞的發(fā)展國內外都比較迅速,細胞儲存也為未來細胞新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了解一下免疫細胞儲存吧↓↓↓

來源:嘉華健康

關注我們

這是免疫力比拼的時代,免疫細胞存儲的必要性 – 知乎

這次的疫情,讓我們對自身的免疫力無比重視,在沒有特效藥的當下,拼的就是每個人的免疫力。那么免疫系統(tǒng)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免疫力有高有低呢?

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里面有著很多很多的致病因素,比如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病毒,它們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入侵人體。但是不用太過于擔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來保護我們。

01

什么是免疫系統(tǒng)呢?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免疫力這個詞,它其實就是我們對于免疫系統(tǒng)一個模糊的認識——免疫力越強大的話,一般就不容易生病;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越強大的話,我們患病的概率就越低。

02

那么免疫系統(tǒng)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免疫系統(tǒng)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識別和清除致病因素。

一方面是清除外在的入侵因素,比如外來的細菌和病毒,另一方面則會清除我們身體內在的威脅,比如因為各種因素產生突變而對人體有害的細胞

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主要依靠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來維持。我們的免疫器官是產生免疫細胞的地方,我們的免疫細胞有個更簡單的稱呼,那就是白細胞。我們的免疫細胞會隨著血液在人體內不斷地巡邏,清除對人體有害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保證人體的健康。

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規(guī)律

01

免疫力并不是一成不變

隨著年齡的漸增加,我們的免疫器官會不斷地萎縮,無法產生足夠的新生的免疫細胞;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免疫細胞的種類會不斷地減少,導致我們可以清除的變異細胞的種類越來越少,于是很多疾病就會發(fā)生。

我們可以看到,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的免疫細胞的種類是最多的,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疾病。如果把每一種疾病比做一把鎖的話,我們有各種各樣可以配對的鑰匙來打開這把鎖,于是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細胞的種類就會越來越少,這樣當不同突變的細胞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就無法針對性的解決這類疾病。這樣疾病就會發(fā)生,其中最重要的2種疾病就是癌癥和心血管疾病。

02

為什么癌癥患者越來越多?

因為癌癥的發(fā)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增加。

隨著細胞不斷地分裂,雖然產生癌細胞的概率是一定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分裂次數(shù)的增加使得癌細胞越來越多,從而產生癌癥的概率就會增加。而隨著年齡增加,有的細胞雖然到了該被清除的時候卻沒有足夠的免疫細胞進行清除的時候,這些細胞就會變成衰老細胞,它們占著位置卻并不執(zhí)行對應的功能,就會誘發(fā)疾病的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就和衰老細胞密切相關。

當我們的免疫細胞功能一切正常的時候,就可以很好的保衛(wèi)我們的健康,那么如何保存我們的免疫力呢?這就需要提到我們目前最新的技術——免疫細胞凍存。

03

細胞凍存的作用

免疫細胞凍存,是從人體內抽取血液,然后將血液中的免疫細胞分離出來,之后利用超低溫對免疫細胞實現(xiàn)長期保存的技術。

目前免疫細胞凍存大多使用液氮保存,可以將免疫細胞在-196攝氏度的超低溫凍存超過20年。并且凍存的白細胞在喚醒之后依舊可以保持當初的作用,從而可以保持年輕時候的活力。

那么免疫細胞凍存可以做什么呢?

對抗衰老

首先,當我們衰老的時候,將我們的免疫細胞重新送回人體,那么就可以讓那個這些依舊保存著活力的細胞幫助我們清除衰老的細胞,延緩我們衰老的速度,并且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

對抗癌癥

其次,我們的癌癥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之前我們的細胞會發(fā)生突變,當我們將免疫細胞送回人體的時候,免疫細胞就可以將這些發(fā)生突變的細胞清除掉,降低我們癌癥的發(fā)生概率。

如果在未來不幸罹患了癌癥,我們同樣可以將凍存的細胞重新喚醒,通過對免疫細胞的大量擴增和對其進行改造幫助我們更好地對抗癌癥。并且,目前癌癥治療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就是免疫治療,也是目前被認為是攻克癌癥的最有希望的道路。

提高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實驗證實,儲存的免疫細胞,可用來顯著提升人體免疫力,預防疾病,預防癌癥的發(fā)生。

最后,凍存的細胞還可以幫助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器官。

免疫細胞療法攻克癌癥:加拿大免疫學家斯坦曼以身試藥就是最好的證明 – 知乎

2018年,癌癥帶走了全球960萬人的生命,克服癌癥的恐懼,一直是人類不懈追逐的目標。任何一個對抗癌癥的科學進步,都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弦。

每年有數(shù)百萬人死于癌癥,這是人類面對的最大健康挑戰(zhàn)之一。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通過抑制免疫負調節(jié)機制,發(fā)現(xiàn)了新的癌癥治療方法”的卓越貢獻共享該榮譽。兩位免疫學巨匠,開啟了CTLA-4和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人類腫瘤的成功應用。

其實,關于免疫學的研究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了

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了免疫學家Emilvon Behring,迄今約有30位免疫學家獲此殊榮。

110年后,三位免疫學家又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或生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樹突狀細胞和固有免疫分子方面的重要研究發(fā)現(xiàn)。

2011年,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博伊特勒、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就因為在免疫系統(tǒng)激活的關鍵原理的研究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其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在于:

免疫系統(tǒng)是人體和動物健康“防線”,用以抵御細菌和其他微生物。他們發(fā)現(xiàn)了免疫系統(tǒng)激活的關鍵原理,從而徹底革新了我們對免疫系統(tǒng)的認識,為驅使人體自身細胞和免疫進程來阻止傳染病、自體免疫紊亂、過敏、癌癥和器官移植排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癌癥治療疫苗的開發(fā)。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為什么一定要存儲免疫細胞?

因為免疫系統(tǒng)衰退是造成許多疾病發(fā)生的主因。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免疫細胞,它們是健康的守護者,肩負清除體內病原體、被感染、老化、變異細胞或癌細胞的重任。免疫細胞療法的原理,就是運用自身免疫細胞來對抗疾病,以先進的體外培養(yǎng)技術,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特定病原的能力,因為是利用自己的免疫細胞,不會產生排斥反應,是十分安全、無毒副作用的。

上述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加拿大的免疫學家斯坦曼就是最好的證明。他以自行研發(fā)的免疫細胞療法治療罹患的胰腺癌,有效延長了自身的壽命,更親身驗證到免疫細胞療法的成效。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細胞卻逐漸退化,長年研究免疫學的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安部良教授表示:「讓免疫力下降的最大原因,就是年齡的增加」

這也是癌癥、傳染病及慢性疾病大多伴隨著老化而來的原因,因為一旦人體的免疫力在20歲到達到巔峰后,免疫系統(tǒng)便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下降,當40歲時,免疫力只有巔峰時的1/2;等到了70歲,更是只剩下巔峰期的1/10。在無法順利取得健康免疫細胞的情況下,治療效果勢必大打折扣。

藥理學教授潘懷宗博士認為,免疫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要能拿到許多功能良好的T細胞,更是強烈建議提早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許多患者就是因為無法取得健康的免疫細胞,而導致治療成效受限,所以提早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十分重要。

之前看到這樣一位病人,乳腺癌轉骨,經過放化療之后,希望做免疫細胞治療,醫(yī)生說你現(xiàn)在的血液指標不適合進行采血和培養(yǎng),需要調養(yǎng),等到指標達到再進行治療,可是這個病人卻沒能等到那一天?,F(xiàn)在想想,如果她在放化療之前就先進行免疫細胞儲存,或者更早,在自己年輕的時間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就有可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免疫細胞為生命健康帶來無限可能

01.治愈卡特總統(tǒng)晚期黑色素瘤的神秘免疫療法

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曾公開宣布黑色素腫瘤細胞已擴散到肝臟和大腦,他表現(xiàn)得頗為放松,甚至偶爾還會開玩笑。這位90多歲的老人得到了痊愈,他經過6個月最尖端的免疫細胞治療,體內癌細胞已經無法檢測到,于是卡特宣布了這個好消息。

事實也證明,卡特接受免疫療法后身體很正常,幾乎沒有副作用。

02.抗衰保健:“創(chuàng)派鼻祖”的親身實踐

“細胞免疫治療之父”關根暉彬教授曾經利用自己-196℃保存了多年的免疫細胞進行自體回輸,回輸后體內DHEA-S含量得到明顯提高(DHEA-S下降是衰老的根本原因),抗衰療效十分顯著,這是世界上最早證實免疫細胞可以長期保存并且用于抗衰保健的臨床案例。

78歲的關根暉彬教授身體依然康健,且仍然活躍在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究領域,思維敏捷,一點也不輸給年輕后輩。

03.CAR-T勝利的見證:美國5歲癌癥患者痊愈

美國小女孩艾米麗(Emily Whitehead)5歲就被診斷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經過化療后毫無起效,在等待骨髓移植期間病情惡化,醫(yī)生為艾米麗進行了CAR-T細胞治療。

自艾米麗7歲生日當天醒來,現(xiàn)在8年仍然身體健康,癌癥無復發(fā)跡象,可以上學、學習鋼琴、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體驗生命的美好。

在一生的所有花費中,

你為自己的健康投資了多少?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肝癌患者平均住院144天,住院支出費用平均約76.2萬元;胃癌患者平均住院天數(shù)137天,花費更高達98.8萬元。

止吐針、營養(yǎng)針、長期治療與看護醫(yī)療費用、醫(yī)師指定用藥、病房費差額、標靶用藥等等,面對這天文數(shù)字般的醫(yī)療花費,該如何承受?

況且這場體力與金錢的長期消耗戰(zhàn),并不是萬無一失,對癌癥患者來說,每一次現(xiàn)有療法的嘗試,也只是另一場生死交關的背水一戰(zhàn)。

與患病后,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醫(yī)療開支相比,提前進行免疫細胞儲存,在健康這件事兒上,預防永遠大于治療。

現(xiàn)如今,免疫細胞治療領域在國際上已經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而且隨著科技的發(fā)展,10年、20年后免疫細胞治療能給我們帶來的驚喜更是無法預測的。

不可否認,未來免疫學的研究將會成為新的趨勢,因為地球上的物種都是因為自身免疫力的存在而不斷的繁衍生息和進化,最自然的,才是最合理的,讓你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去發(fā)揮本該發(fā)揮的作用,來幫助你消除疾病,恢復健康,這才是大自然的智慧之道。

借用《侏羅紀公園》里的一句臺詞: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而你健康的出路,就是你自己身體里面最好的醫(yī)生——免疫系統(tǒng)!

99%的腫瘤患者把體內最重要的免疫細胞扔了!現(xiàn)在知道還不晚 – 知乎

你是否也在手術后直接扔掉了腫瘤組織?

你知道體內最寶貴的免疫細胞也被一同扔掉了嗎?

重要提示!

99%的腫瘤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中深藏著殺癌能力最強的一群免疫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而幾乎所有患者的腫瘤組織在手術后僅取一小部分做成病理蠟塊,其余部分就直接作為醫(yī)療垃圾處理掉,浪費了我們自身寶貴的抗癌資源!

建議大家在手術前爭得手術醫(yī)生的同意,將新鮮手術組織保存,交由專業(yè)機構將TIL細胞提取,可以在術后回輸預防復發(fā),或者是先凍存起來,以備未來不時之需。因為手術后未經其他治療時新鮮組織中的TIL細胞對腫瘤的殺傷能力才是最強的,一旦接受化療和放療,免疫細胞的殺傷能力會被削弱。具體的方法和凍存流程大家可以致電全球腫瘤醫(yī)生網(wǎng)醫(yī)學部咨詢。

深藏在實體腫瘤中的“寶藏”-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TIL(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指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

“在癌癥的早期階段,免疫系統(tǒng)試圖通過動員淋巴細胞的特殊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在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是腫瘤細胞,也有少部分淋巴細胞。這些淋巴細胞中有部分是針對腫瘤特異性突變抗原的T細胞,它們才是深入到敵軍內部打擊能力最強的免疫細胞,也是深藏在腫瘤中的寶藏!–免疫學泰斗,美國癌癥研究院的外科主任Steven Rosenberg博士?!?/p>

TILs細胞具有多克隆化,可特異性識別多種新生抗原,個體化,高度特異性,持久性,輸注后可形成免疫記憶等特點。

為什么一定要在手術后將TILs細胞儲存起來?它能做什么??

研究表明,TILs細胞的數(shù)量會隨著腫瘤的進展逐漸降低。并且手術后接受的輔助性放化療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正常細胞和體內的免疫細胞。

一項針對宮頸癌的TILs治療與腫瘤分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末期的TILs中CD4+和CD8+細胞數(shù)量顯著降低。

另一項針對黑色素瘤TILs治療與腫瘤分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T,NK細胞數(shù)量都會隨著腫瘤的進展顯著降低。

因此,腫瘤患者在手術后第一時間將腫瘤組織中殺癌能力最強的這部分TILs細胞儲存起來,在手術后或癌癥復發(fā)時擴增回輸?shù)襟w內,這將是戰(zhàn)勝癌癥最寶貴的機會之一。

什么是TILs細胞療法?

提起近兩年聲名大噪的的免疫療法,很多人可能都已經知道PD-1和CAR-T,但這只是冰山一角,雖然PD-1讓一部分幸運的晚期患者獲得了免死金牌。但不盡人意的是,PD-1僅對20%~30%的患者起效;CAR-T療法雖然給血液腫瘤帶來了“治愈”希望,但是在占比高達90%的實體瘤中暫時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在實體腫瘤中最具潛力的TILS(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近兩年終于打破了這一僵局。

科學家現(xiàn)在已經研發(fā)出體外培養(yǎng)方法,把這些腫瘤組織中的特異性淋巴細胞TILs富集起來,再擴增回輸給患者,就能夠發(fā)揮抗腫瘤作用,而且聯(lián)合PD-1效果會更好,這就是大名鼎鼎的TILs細胞療法。

Rosenberg教授解釋說,雖然其他類型的細胞免疫療法使用血液中的循環(huán)T細胞不同,TIL治療依賴于從患者身上取得的新鮮腫瘤組織。切除后,對從腫瘤活檢組織中分離的腫瘤細胞DNA進行測序,以鑒定出在癌癥中發(fā)現(xiàn)的突變。然后將突變的新抗原插入自體樹突狀細胞中,并與從腫瘤活檢中分離的TILs共培養(yǎng)。然后通過其分泌的細胞因子(例如干擾素γ)來檢測TIL的新抗原特異性識別,最終篩選出能夠識別新抗原的TILs細胞,進行擴增,輸回患者體內。簡而言之,TIL治療利用能夠識別并靶向患者腫瘤的T細胞作為攻克癌癥的免疫大軍回輸?shù)襟w內,是根據(jù)每個癌癥患者量身定制的個體化抗癌療法。

它的開創(chuàng)者正是免疫界泰斗Rosenberg及其團隊。

Steven Rosenberg(NCI)

資料顯示,老爺爺今年已經78歲了,是世界著名的癌癥學和免疫學專家,也是美國癌癥研究院(NCI)的外科主任。

Rosenberg認為,癌細胞入侵時,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會試圖打敗體內蔓延的腫瘤。

過去三十年間,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致力做一件事情:如何發(fā)現(xiàn)并放大“打敗”工作做得最好的那部分免疫系統(tǒng)細胞。這就是TIL–瘤浸潤的淋巴細胞.

TILs療法與其他細胞免疫療法有哪些不同?

腫瘤的CAR-T,NK細胞療法已經為大家所熟知,而TIL是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細胞療法的一類新型療法。

1.殺傷能力更強

TIL的免疫細胞來自于腫瘤組織,而其他細胞免疫療法大部分來取自血液,這直接決定了免疫細胞識別腫瘤的能力。據(jù)估計,腫瘤里分離出的免疫細胞,有60%以上能識別腫瘤,而血液里面分離的免疫細胞,不到0.5%。

2.找到特定突變,精準識別

這種新型的療法不是像傳統(tǒng)的簡單的擴增回輸,而是要確定患者病例中特定的突變。之后利用突變信息找到能夠最有效瞄準這些突變的T細胞,最后提取出專門患者腫瘤中細胞突變的T細胞,這些細胞具有精準識別癌細胞的能力。

Rosenberg對常見胃腸道癌的患者的研究證明了不同患者之間免疫應答的獨特性。通過對75位患者的生物學樣本進行全外顯子測序,確定了124個新抗原的TIL。他們發(fā)現(xiàn),83%(62)的患者培養(yǎng)的TIL能夠試別自體腫瘤細胞表達的1.6%的體細胞突變。99%的新抗原決定簇在每個癌癥患者中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必須從每個癌癥患者中取出細胞,確定哪些細胞可以真正識別和攻擊癌癥,將這些細胞進行培養(yǎng),擴增才能起到治療效果,這是非常復雜的。

3.強強聯(lián)合,殺癌效果倍增!

這些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yǎng)后,重新注入到患者體內。同時,研究團隊聯(lián)合使用了免疫增強藥物白細胞介素2和另一種“明星抗癌藥”PD-1抑制劑Keytruda,Keytruda即屬于另一種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阻斷,在某些癌癥中有顯著的效果。

基于上述操作過程,該新療法被認為是為患者“量身定制”。

TILs療法究竟是如何治療腫瘤的??

第一步,我們得到病人的腫瘤組織塊,其中混雜著體積較大的腫瘤細胞(淺藍色)以及體積小而圓的T淋巴細胞(紅色,綠色,深藍色);

第二步,腫瘤樣本被運送到專有的GMP設施,在那里TIL被分離并繁殖,將不同種類的T淋巴細胞在細胞板上克隆化,并加入高濃度的IL-2來選擇培養(yǎng),在三周內產生數(shù)十億TIL。

第三步,在IL-2的刺激下不同種類的T淋巴細胞都得到了克隆擴增,形成了細胞群;

第四步,用病人的腫瘤細胞和擴增后的T淋巴細胞反應,凡是能夠發(fā)生殺瘤效應的T淋巴細胞群作為陽性TIL群留下(紅色),其余的丟棄(綠色,深藍色);

第五步,用負載了腫瘤特異性抗原的樹突狀細胞(DC)進一步擴增培養(yǎng)腫瘤特異性的TIL;

第六步,患者開始一周的預處理治療(清髓)以準備接受TIL.TIL產品作為一次性療法施用,在TIL輸注后立即接受多達6劑白細胞介素2(IL-2),來支持患者體內TIL的生長和激活。

“治愈”實體腫瘤的新希望-TILs療法臨床數(shù)據(jù)驚艷

TILs療法對于多種臨床上難治的實體腫瘤取得了驚艷四座的臨床效果。去年的ASCO會議上,基于TILS細胞的創(chuàng)新型療法LN-145和LN-144(Lifileucel)在治療宮頸癌和黑色素瘤的臨床結果一經公布,就引起了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其中黑色素瘤中的TIL治療具有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完全應答(CR)的潛力,這種長期的作用歸功于記憶T細胞的持久性。我們一起來看看TILs療法目前在各類實體腫瘤中取得的進展。

一,黑色素瘤–1988年初次嘗試,有望實現(xiàn)臨床治愈!

1986年的體外研究表明,從手術切除的惡性黑色素瘤中獲得的人源TILs含有能夠特異性識別自體腫瘤的T淋巴細胞,當存在大量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時,表明機體啟動了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

這些研究使得Rosenberg1988年首次證明使用自體TILs的過繼性T細胞療法可以介導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腫瘤客觀消退。這意味著,實體腫瘤的克星-TILs療法正式誕生。

2009年Rosenberg教授發(fā)表的針對黑色素瘤的三項連續(xù)的臨床試驗中,接受TILs治療的客觀緩解率在49%至72%之間。其中25名接受TILs療法的試驗中,有7名(28%)達到了完全緩解!值得一提的是,完全患者的患者大部分可達到臨床治愈!其中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療的12天腫瘤就出現(xiàn)了迅速的縮小。

目前,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并且已在其他主要癌癥中心實施治療,例如Moffitt癌癥中心。

2011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外科主任Steven A. Rosenberg團隊發(fā)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對于轉移性黑色素瘤的2期臨床研究顯示,TIL治療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為56%,完全緩解率(CR)高達24%。并且研究表明,浸潤腫瘤的免疫細胞數(shù)量與患者的生存機會成正比。黑色素瘤是具有相對高的突變負荷的癌癥之一,腫瘤被這些免疫細胞潤,參與早期試驗的一些患者對這種療法的反應持續(xù)了十多年。

此后,Iovance公司基于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專門針對黑色素瘤研發(fā)了Lifileucel(LN-144)免疫療法。在今年的ASCO會議上,基于TILS細胞的創(chuàng)新型療法LN-144(Lifileucel)更新了黑色素瘤的臨床結果,再次引起了轟動。

C-144-01是一項2期臨床試驗,招募66名已被診斷患有IIIc期或IV期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患者。這些患者的特點是至少接受了3~4種全身性治療都失敗后的患者,所有人都接受過PD-1抑制劑治療,80%接受過CTLA-4抑制劑 ,23%的患者接受過BRAF / MEK抑制劑,可以說是臨床上用盡了治療方案,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極晚期患者。還有44%的患者存在肝或腦轉移。

該臨床試驗旨在確定TIL治療療法LN-144是否安全有效地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幫助患者延長壽命和/或減緩癌癥進展)。

這些患者在接受手術后,將腫瘤組織中的TIL細胞進行培養(yǎng)后回輸,平均注入的TIL細胞:28 x 10^9;IL-2劑量:6次。

實驗結果

不負眾望!在最新報道的66例接受過PD-1治療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試驗中,結果顯示:

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0.3%;

客觀緩解率達到36.4%

中位隨訪時間為8.8個月,未達到中位反應持續(xù)時間。

更引人注目的是,患有PD-L1陰性的患者也有響應,這說明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無效的患者仍能獲益于TIL療法。

對于PD-1治療后進展的患者,幾乎沒有其他治療選擇,這種治療方案的效果幾乎無與倫比。

一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腫瘤在治療前出現(xiàn)廣泛轉移,在接受TILs療法后一個月病灶明顯縮小,治療6個月達到完全緩解,治療兩年后仍然處于完全緩解狀態(tài),并且體內持續(xù)存在腫瘤反應性CD8 + T細胞。

二,宮頸癌-首次獲FDA突破治療指定,有望上市!

Iovance公司基于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研發(fā)的另一款針對其他實體腫瘤的療法稱為LN-145。

2019年6月,F(xiàn)DA基于innovaTIL-04(C-145-04)積極的試驗的數(shù)據(jù),治療晚期宮頸癌患者的反應率(ORR)高達44%,授予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治療方法LN-145為突破性的治療指定,這是用于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首次獲此殊榮。Iovance Biotherapeutics公司與FDA進行討論之后宣布重大喜訊:FDA支持LN-145治療晚期宮頸癌的監(jiān)管申請。這一反饋讓Iovance公司可能在2020年下半年為LN-145遞交生物制劑許可申請(BLA),加快其上市的進程,一旦FDA批準,這將是首款用于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將給癌癥患者帶來巨大的生存獲益。

第二階段innovaTIL-04(C-145-04)積極的試驗在2019年2月4日的數(shù)據(jù)截止時,有27名可評估的患者。平均注入的TIL細胞:28 x 109;IL-2劑量:6次。

結果顯示:

  • 客觀緩解率(ORR)44%,完全緩解率(CR)11%,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5%。即12名的患者有效果,包括1名完全應答,9名部分應答和2個未確認的部分應答;
  • 中位隨訪時間為3.5個月,12例患者中有11例持續(xù)應答;
  • 沒有任何嚴重的副作用發(fā)生。

一名患有轉移性鱗狀細胞癌并接受了多種聯(lián)合化療方案,包括順鉑,長春新堿和博來霉素,然后用吉西他濱加順鉑聯(lián)合放療。隨后發(fā)現(xiàn)轉移,包括主動脈旁,雙側肺門,顱下和髂骨部位(圖1A和1C)。治療后,她在所有疾病部位都完全消退(圖1A和1C)。

另一患者患有轉移性腺癌。她的原發(fā)性腫瘤對化放療無效。隨后轉移到更多的腹膜后淋巴結和肝臟表面,在TIL治療前,她在腹膜后,腹壁,旁系,肝旁和盆腔部位有腫瘤進展(圖1B和1d)。在治療后,出現(xiàn)完全的臨床緩解(圖1B和1d)。原文鏈接:疾病控制率89%!首個迎戰(zhàn)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獲FDA突破性療法稱號!

值得振奮的是,在化療期間或之后進展的宮頸癌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之前報道的晚期宮頸癌化療或免疫治療二線治療的應答率僅在4%-14%之間。而這款新型的非常安全的細胞免疫療法為晚期宮頸癌患者帶來了44%的應答率,并且在一些患者中表現(xiàn)出持久的應答效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治療方式可以實現(xiàn)長期疾病控制的希望。希望這款療法能盡快獲批上市。

三,非小細胞肺癌-為PD-1耐藥的患者再續(xù)生存期

肺癌是全球發(fā)病和死亡最高的癌癥,盡管近年來靶向和免疫治療發(fā)展已經讓肺癌越來越趨于慢性病的治療,但是對于一些患者來說,當最后的保底藥物PD-1發(fā)生耐藥后,仍讓患者們感到恐慌。

美國時間4月27日,在今年的AACR會議上,一項由美國知名癌癥中心莫菲特癌癥研究中心(H. Lee Moffitt )開展的基于TIL細胞治療的Ⅰ期臨床結果公布:

在12名可評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TIL療法可達到25%的總緩解率,其中兩名患者達到持久的完全緩解。

盡管這項研究規(guī)模很小,但還是令腫瘤學家們感到振奮,因為這些患者都是臨床上已經接受過PD-1(Opdivo)治療后病情進展的晚期患者,這些患者可以說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最為難治的患者群體了。

當從這些患者體內的腫瘤病灶中提取出抗癌能力超強的TILs細胞,并在體外擴增培養(yǎng)成數(shù)十億有著精準殺傷能力的免疫大軍,回輸?shù)襟w內作戰(zhàn)時,大部分患者在首次TIL治療后進行 CT掃描就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腫瘤消退。

這項試驗共有32名患者參加,最終有16名患者接受TILS治療,其中12名患者可以評估。在平均隨訪1.4年時,3名患者病情緩解,其中兩名完全患者,并且已超過一年。另一名患者的緩解即將得到確認。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TILs治療后,腫瘤病灶都有所縮小,在接受治療后的第一次CT掃描時,腫瘤病灶直徑平均縮小38%!

因此,在PD-1治療后,TILs療法仍具有令晚期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達到持久緩解的能力,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期待這款療法能加大研究,早日獲批上市,為晚期患者的生命持續(xù)續(xù)航!

TILs療法最新臨床試驗招募信息

目前,這款新型的免疫療法暫未上市,但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多項針對各類實體腫瘤(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的臨床試驗。大家可以致電全球腫瘤醫(yī)生網(wǎng)醫(yī)學部了解詳情。

(正在進行的各項臨床研究進展)

申請流程如下:

1.按要求將病歷資料提交至全球腫瘤醫(yī)生網(wǎng)醫(yī)學部;

2.醫(yī)學部初步評估后匹配合適的臨床試驗;

3.向相應的試驗中心提交病歷資料;

4.評估通過后協(xié)助患者參加臨床試驗。

免疫腫瘤學的潛力剛剛開始實現(xiàn),揭開更多的冰山將會更加詳細地了解如何控制免疫反應,以及將將這些治療手段用于臨床獲得益處。每天我們能看到更多的進展,我們相信這種治療方法將在未來幾年取得重大突破,讓我們共同期待。

用戶評論

免疫細胞存儲:給生命更多痊愈的機會,讓你成為自己的救命恩人 – 知乎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免疫細胞,它們是健康的守護者,肩負清除體內病原體、被感染、老化、變異細胞或癌細胞的重任。免疫細胞療法的原理,就是運用自身免疫細胞來對抗疾病,以先進的體外培養(yǎng)技術,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特定病原的能力,因為是利用自己的免疫細胞,不會產生排斥反應,是十分安全、無毒副作用的。

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之一,加拿大的免疫學家斯坦曼就是最好的證明。他以自行研發(fā)的免疫細胞療法治療罹患的胰腺癌,有效延長了自身的壽命,更親身驗證到免疫細胞療法的成效。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細胞卻逐漸退化,長年研究免疫學的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安部良教授表示:「讓免疫力下降的最大原因,就是年齡的增加」。這也是癌癥、傳染病及慢性疾病大多伴隨著老化而來的原因,因為一旦人體的免疫力在20歲到達到巔峰后,免疫系統(tǒng)便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下降,當40歲時,免疫力只有巔峰時的1/2;等到了70歲,更是只剩下巔峰期的1/10。在無法順利取得健康免疫細胞的情況下,治療效果勢必大打折扣。

藥理學教授潘懷宗博士認為,免疫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要能拿到許多功能良好的T細胞;更是強烈建議提早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許多患者就是因為無法取得健康的免疫細胞,而導致治療成效受限,所以提早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十分重要!

之前看到這樣一位病人,乳腺癌轉骨,經過放化療之后,希望做免疫細胞治療,醫(yī)生說你現(xiàn)在的血液指標不適合進行采血和培養(yǎng),需要調養(yǎng),等到指標達到再進行治療,可是這個病人卻沒能等到那一天?,F(xiàn)在想想,如果她在放化療之前就先進行免疫細胞儲存,或者更早,在自己年輕的時間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就有可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01.

治愈卡特總統(tǒng)晚期黑色素瘤的神秘免疫療法

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曾公開宣布黑色素腫瘤細胞已擴散到肝臟和大腦,他表現(xiàn)得頗為放松,甚至偶爾還會開玩笑;這位90多歲的老人得到了痊愈,他經過6個月最尖端的免疫細胞治療,體內癌細胞已經無法檢測到,于是卡特宣布了這個好消息;事實也證明,卡特接受免疫療法后身體很正常,幾乎沒有副作用。

02.

抗衰保健:“創(chuàng)派鼻祖”的親身實踐

“細胞免疫治療之父”關根暉彬教授曾經利用自己-196℃保存了多年的免疫細胞進行自體回輸,回輸后體內DHEA-S含量得到明顯提高(DHEA-S下降是衰老的根本原因),抗衰療效十分顯著,這是世界上最早證實免疫細胞可以長期保存并且用于抗衰保健的臨床案例。78歲的關根暉彬教授身體依然康健,且仍然活躍在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究領域,思維敏捷,一點也不輸給年輕后輩。

03.

CAR-T勝利的見證:美國5歲癌癥患者痊愈

美國小女孩艾米麗(Emily Whitehead)5歲就被診斷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經過化療后毫無起效,在等待骨髓移植期間病情惡化,醫(yī)生為艾米麗進行了CAR-T細胞治療。自艾米麗7歲生日當天醒來,現(xiàn)在8年仍然身體健康,癌癥無復發(fā)跡象,可以上學、學習鋼琴、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體驗生命的美好。

04.

以身試藥–拉爾夫?斯坦曼對癌癥免疫治療的最后探索

加拿大免疫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去世前4年被確診為胰腺癌,他利用樹狀細胞進行癌癥疫苗的應用研究,用自行研發(fā)的免疫細胞療法來治療自己的胰腺癌,有效延長了自己的壽命,更親身驗證到免疫細胞療法的成效。令人惋惜的是他在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揭曉前3天去世,無法親自領獎。

2011年10月3日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宣布,因他在“樹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方面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取得的成就,將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一半的獎金。

免疫細胞療法,攻克癌癥的新希望;

為傳統(tǒng)治療手段無效的患者;

屢屢創(chuàng)造生命奇跡!

細胞免疫療法——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細胞免疫療法,被公認為攻克癌癥最有效的前沿生物武器;

代表未來精準醫(yī)療的新方向。

為什么健康人要把自己的免疫細胞存起來?他的作用是什么呢? – 知乎

導讀: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免疫細胞存起來?會有什么樣的好處?這還得慢慢說來。人的漸漸衰老,會引起免疫系統(tǒng)的衰退,而免疫系統(tǒng)衰退,又會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以后又會怎樣呢?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輕,則常患感冒、感染性疾病、過敏/超敏癥,重,則被Ⅰ型糖尿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類風濕、過敏性紫癜、側索硬化癥、銀屑病、強直性脊柱炎、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等等纏身,再來,便是各種腫瘤癌癥了……

免疫細胞療法的原理,就是運用自身免疫細胞來對抗衰老,對抗疾病。

通過特定的體外培養(yǎng)技術,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特定病原的能力,然后回輸體內,增強抵抗力,抗衡疾病。

而由于是自已的免疫細胞,較不會產生排斥以及放、化療的副作用。

諾貝爾生物醫(yī)學獎得主之一,加拿大的免疫學家斯坦曼就是最好的佐證。他以自行研發(fā)的免疫細胞療法治療罹患的胰腺癌,有效延長了自身的壽命,更親身驗證到免疫細胞療法的成效。

那么,儲存免疫細胞又有什么好處?

人的免疫力從20歲開始走下坡路,到80歲幾乎沒有免疫力,預先將健康的免疫細胞儲存起來,將來發(fā)生嚴重疾病時,才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而人體免疫細胞可進行高品質的增殖和培養(yǎng),形成遠超人體的大劑量和高密度回輸,因為原本來自自己的身體,因此使用也沒有排異和副作用。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人體免疫細胞可進行體外訓練,產生針對自身疾病的特異性和靶向性,大大超過身體本身免疫細胞的使用效果,因此對抗疾病效果更好。

4、存儲免疫細胞的重要性今天的比明天的好!有比沒有好!為什么早日存儲健康細胞?1、人們在35歲以后細胞的數(shù)量和功能會急劇下降,各種疾病便會不請自來;2、在健康時把自身的免疫細胞儲存起來待需要時使用,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3、免疫細胞存儲適用于每一個健康家庭;4、早一天存儲您的健康年輕細胞,超過35歲,永遠是今天的細胞最好;5、預防重大疾病、消除炎癥;6、清除組織中衰老的細胞,提升身體微環(huán)境的健康狀態(tài)和年輕態(tài)。

為什么儲存免疫細胞?

您的免疫力時時在衰退,患病的風險時時在增長。

今天體內的免疫細胞肯定比明天的年輕。

免疫細胞越年輕,其免疫活性越好。

免疫細胞療法關鍵在于是否用得是自體的、健康的免疫細胞。癌癥患者體內無法取得健康的免疫細胞,免疫細胞療法成效受限,或跟本無法進行該療法。

儲存免疫細胞有哪些優(yōu)勢?

可應用于多種免疫細胞療法,治療多種癌癥。

可用于預防癌癥,提高自身免疫力。

僅需一次儲存,便可供多次治療與保健。

儲存的免疫細胞有哪些適用人群?

癌癥患者的治療:

1.各種腫瘤的治療;

2.原發(fā)灶去除后,預防腫瘤復發(fā)和轉移;

3.腫瘤轉移,無法手術,與化療配合治療;

4.對放化療不敏感或者無法耐受的腫瘤患者;

5.常規(guī)治療后(手術及放化療)需要提高身體免疫機能者。

健康人的保健:

1.腫瘤家族史;

2.中老年人;

3.常接觸致癌物質;

4.有癌變現(xiàn)象;

5.生活習慣不良;

6.欲提高免疫力或保??;

7.腫瘤基因篩查提示相關基因突變或缺陷。

儲存的免疫細胞使用后有什么功效?

癌癥患者使用后的功效:

1.術后鞏固療效,清除微小病灶和殘余腫瘤細胞,預防復發(fā)和轉移;

2.提高患者對放化療的敏感性,減輕副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3.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拮抗癌細胞的生長擴散;

4.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

健康人使用后的功效:

1.抗衰,清除老化死亡細胞,促進新細胞的生長;

2.防癌,發(fā)現(xiàn)殺死清除癌細胞;

3.提升免疫力,對抗疲勞、衰老、疾病

Science | 浙江大學揭示大腦中的免疫細胞竟是記憶遺忘的“主謀” – 知乎

撰文 | 柯溢能、吳雅蘭

責編 | 兮

記憶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類研究最多的腦功能之一。記憶隨時在發(fā)生,而遺忘如影隨形。

海馬體位于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一個重要腦區(qū)。在這里,記憶信息被編碼于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隨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是記憶提取的“發(fā)動機”,印跡細胞間的突觸聯(lián)系是儲存記憶的“倉庫”。

海馬腦區(qū)中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消退的呢?這個問題在科學界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浙江大學醫(y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醫(yī)學院2016級博士生王超和2017級博士生岳惠敏)在Science上發(fā)表文章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首次發(fā)現(xiàn)用于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并且進一步發(fā)現(xiàn)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并且依賴于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


遺忘被“遺忘”了

記憶與遺忘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不可分割。但是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對人腦記憶的產生、儲存、調取始終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研究也比較深入,但對于遺忘這一現(xiàn)象關注的就不是很多。就算是討論記憶丟失的原因,也多是從記憶存儲和調取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這個角度來考慮。

遺忘被“遺忘”了。不過,谷巖倒是對這個問題很好奇,他開玩笑說:“我自己記性差,所以對遺忘方面的研究很感興趣?!?/p>

如何算出記憶保留了多少?課題組在小鼠記憶遺忘實驗中用的是經典的條件恐懼記憶行為學模型??蒲腥藛T通過在一個場景中給小鼠施加電擊刺激,使其建立對這個環(huán)境的記憶。在35天后,讓受過電擊的小鼠再次重返這一場景中,看小鼠是否會回想起電擊的痛苦進而表現(xiàn)出害怕。

“這個行為學范式本來是用來檢測恐懼行為的記憶的,但換一個角度看就是遺忘”,谷巖介紹,正常的小鼠對于環(huán)境總是充滿好奇四處活動,但是如果留有恐懼記憶,它就會因為害怕而呆在那里不動(即freezing狀態(tài)),“我們就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小鼠處于靜止不動的時間,來衡量小鼠記憶保留的情況?!?/p>

圖1. 記憶的遺忘隨著時間而逐漸發(fā)生。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訓練35天后,小鼠freezing的時間顯著低于5天時的檢測結果,表明時間越久,記憶的遺忘越顯著。

像“探案”一樣做研究

從小鼠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記憶在海馬中提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編碼這些記憶信息的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通過標記記憶印跡細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遺忘的同時伴隨著印跡細胞的激活率的下降。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研究人員關注到大腦中的另一種細胞——小膠質細胞。

小膠質細胞約占大腦細胞總數(shù)的10-15%左右。此前科學家已經明確,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的主要免疫細胞。當大腦受傷感染,細菌進入皮層后,小膠質細胞作為重要的“防衛(wèi)兵”負責“抵御殺敵”。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不僅參與神經系統(tǒng)的免疫調控,而且對于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神經元活動以及神經環(huán)路功能都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研究人員特異性地清除了腦內的小膠質細胞,發(fā)現(xiàn)不僅遺忘被抑制了,同時印跡細胞的重新激活率的下降也被抑制了。“這個發(fā)現(xiàn)其實非常偶然,我們將清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記憶的形成和提取、焦慮等,但結果對記憶遺忘的影響非常顯著?!?/b>去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的恐懼反應要比對照組更加明顯,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時間是對照小鼠的2倍多。為此,課題組繼續(xù)深入開展實驗,并發(fā)現(xiàn)當清除小膠質細胞時,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不再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

圖2. 清除小膠質細胞抑制了遺忘。A-B:用CSF-1抑制劑PLX3397(PLX)特異性清除小膠質細胞后,小鼠的遺忘被抑制了。C-D:PLX抑制了伴隨遺忘的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

既然小膠質細胞確實影響了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并導致了遺忘,那么它們又是如何引起了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呢?是不是通過破壞記憶印跡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呢?此前的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能夠清除嬰幼兒大腦發(fā)育中過多的突觸,并調節(jié)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動態(tài)變化。那么在成年的大腦中,小膠質細胞是否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呢?

因此研究人員繼續(xù)破案,通過免疫染色和高分辨率成像,他們發(fā)現(xiàn)海馬的小膠質細胞“肚子”里,存在著突觸特異性的成分,如位于突觸前的synaptophysin分子和位于突觸后的PSD95分子,并且與小膠質細胞中的溶酶體共定位(共定位:兩個蛋白位于同一空間位置的細胞學佐證),表明成年海馬中的小膠質細胞仍然具有“吃掉”突觸結構的能力。當抑制小鼠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時,記憶的遺忘被顯著阻斷。這些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通過“吃掉”突觸而介導了遺忘。

圖3. 在小膠質細胞中發(fā)現(xiàn)了突觸特異性成分,如突觸前蛋白synaptophysin(Syn,A)和突觸后蛋白PSD95(B),并且與小膠質細胞的溶酶體標記物Lamp1共標。

遺忘的機制始于分子的“導航”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記憶在印跡細胞組成的這條“公路”上激活傳遞,這其中記憶印跡細胞之間的突觸不僅是公路間相聯(lián)系的“橋梁”,而且也是儲存記憶的“倉庫”。小膠質細胞就像是“拆遷隊”, 把“橋梁”給拆掉了,儲存在其中的記憶信息也就無法繼續(xù)傳遞下去,最終導致了記憶遺忘。

那么具體是什么分子機制讓本來是大腦“防衛(wèi)兵”的小膠質細胞“兼職”成為了“拆遷隊”了呢?研究人員通過高分辨率顯微鏡發(fā)現(xiàn)補體分子C1q不僅與印跡細胞的一些樹突棘共定位,還與PSD95一起存在于小膠質細胞溶酶體中,這提示補體信號通路可能介導了小膠質細胞對記憶印跡細胞突觸的清除。

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在印跡細胞中阻斷補體信號通路可以十分有效地抑制記憶的遺忘和印跡細胞激活率的下降。而C1q-補體信號通路就像是獵人的小狗,尋找并在記憶印跡細胞的一些突觸做上標記,這樣小膠質細胞就像有了導航圖一般,可以瞄準目標展開攻擊,一吃一個準。


“復習不易忘”有了科學依據(jù)

生活中的一個常識,學習了一個新知識,假如總是復習,就不容易遺忘,而不去復習的話很快就會忘記。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課題組特異性地在記憶痕跡細胞中導入了藥理遺傳學受體,通過注射藥物CNO后,可以選擇性抑制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讓它們沒有那么興奮。這個時候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記憶的遺忘被加速了,就像不復習就容易遺忘。而這種加速的遺忘也可以被清除小膠質細胞或者阻斷補體通路所抑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復習就是讓記憶印跡細胞和相應的突觸聯(lián)系更加活躍,好像把突觸這座橋梁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了一樣。而如果不復習,“橋”就會年久失修,就會被小膠質細胞這個“拆遷隊”識別并拆除。


小膠質細胞的突觸清除可能是介導遺忘的一種普遍機制

海馬的齒狀回可以不斷產生新生的神經元,稱之為神經發(fā)生(neurogenesis)。根據(jù)此前Science雜志報道,齒狀回中持續(xù)產生的新生神經元的整合會導致海馬神經環(huán)路中大量突觸的重組與替換,從而導致先前建立的記憶被遺忘,尤其是在嬰兒期。為了找出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和神經發(fā)生介導的遺忘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同時操縱了海馬神經發(fā)生和小膠質細胞,發(fā)現(xiàn)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突觸清除既參與了神經發(fā)生引起的遺忘,也參與了和神經發(fā)生無關的遺忘。 因此,小膠質細胞的突觸吞噬作用可能是在沒有神經發(fā)生的大腦區(qū)域,或缺乏神經發(fā)生的哺乳動物大腦中介導遺忘的一種更為普遍的機制。

谷巖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可能對疾病導致的記憶損傷和記憶丟失有更清楚的理解。從長遠來看,這項工作也為研究長期記憶的鞏固和不良記憶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鋪墊。

論文評審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具有“精巧的實驗設計和策略”,并且做出了“有趣而重要的發(fā)現(xiàn)”。

這項工作由浙大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系的谷巖實驗室和浙大醫(yī)學院系統(tǒng)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的王朗實驗室共同完成。該工作得到了浙大醫(yī)學院王良王曉東、孫秉貴、史鵬等老師的大力支持。

原文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88

制版人: blingbling

用戶評論